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

中国传真新闻中心 中国人物 人物风采评论1,981字数 2330阅读7分46秒阅读模式

中国人物网消息 于漪九十岁了,似乎为了印证那句“革命人永远年轻”,她似乎并没有把自己的年纪太放在心上,依然不遗余力地应允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邀约,传递着自己对于教育的认知和理念。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图片1

于漪的少年时代在艰难中度过。日本侵略中国,她亲眼看到邻居的房子被炸毁,人也因此殒命,哀哀无告。她往乡下逃难中不慎一脚跌倒,下巴磕出血,留下终生的疤痕。抗战胜利后,于漪在镇江中学读高中,宿舍是以前的养马场,简易的木板当床,点的是油灯。尽管条件艰苦,她的心中已埋下理想的种子。

“镇江中学的校训是‘一切为民族’,融到了我的血液里,一辈子都忘不掉。那时从文天祥、辛弃疾的诗文中,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深深感到要把个人命运跟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为国家做一点贡献。”于漪回忆道。

一批优秀教师给于漪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高一语文教师是顾颉刚之子顾德辉,高二语文教师是黄侃弟子赵继武。当“生子当如孙仲谋”从赵继武口里读出,慷慨激昂,于漪从中领会到做人要立大志、有宏图。她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个‘仁’字旁边有个二,就是心中要有别人,仁而爱人。”于漪说,对中学老师们怀有感恩的心情,感激他们把自己引向了正路,希望能够报恩。

在后来的日子里,于漪遇到过许多挫折,“一切为民族”的理想却不曾动摇。动乱年代,于漪被陌生初中学生打伤腿,两年才好。她亲眼看到学生拿皮带抽老师,还破坏门窗、烧地板。十年“文革”中,于漪却没有趴下,她心里想的是,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彰显善良的人性,驱赶内心的兽性。

恢复高考之际,于漪针对不同学生知识基础差异显著的情况,打算把学生分为快班、中班、慢班,但向上去问领导,他们都不敢拍板。有人就劝于漪,还是不要跳出来了,以前你吃过的苦头还不够多吗?于漪自担风险,毅然决定这么做。在首批高考中,有两个班的学生全部考入大学,充分证明她的办法行之有效。

于漪担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后,把身边所有老师团结起来,包括那些曾经批斗过她的人,评职称等都不会遇到什么障碍。于漪说:“学校的事业要浩浩荡荡,就要团结起一切力量。心中有了事业,个人的恩怨就不算什么了。”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图片2

十年动乱结束后,困在教师头上的修正主义帽子被摘掉,于漪扬眉吐气,感到教育的第二个春天到来了。1977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在电视上直播中学老师讲课,于漪是上海的主讲人。导演问她讲什么,于漪回答,就讲高尔基的《海燕》吧,因为里面有一句话“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正是她的深切感受。

上课直播安排在电视台,在一块小空地搭起教室,配上假窗子和假柳条,由于场地太小,只能容纳半个班级。在讲授课文的同时,于漪传递出一层意思,就是乌云遮不住太阳,十年动乱遮不住党的光辉。家家户户的人们围在黑白电视机前观看,畅快地呼吸解放思想带来的新空气,于漪也由此为更多人知晓和喜爱。

1978年,于漪被评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年底她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会议,随后作为妇女代表团成员前往日本访问考察。回国时仍然到北京,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于漪说,“在北京的每一天,我都能听到干部平反的消息,感受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巨大威力。从脱掉修正主义帽子到评为特级教师,我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还在北京见证了春回大地。”

从课堂授课到教育改革,从呼吁“教文育人”到倡导“弘扬人文”,从培养学生到培养老师,于漪倾情投入到改革开放进程中,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时到如今,九十岁的于漪依然在忙碌着。

“德育课程要直指学生的人心才有用,让他们真体会、真热爱、真正感到有价值,第一立场应当是学生。德育也要耐心等待,心灵的塑造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一点点的积累才能做到后来的豁然贯通。”于漪为“宪法与美好生活”课点评道。

“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老师教历史风云、天地人事,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应对考试,而是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点亮生命之火。”于漪说。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图片3

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不少教师还没从“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学生间也弥漫着“知识无用论”的迷雾。于漪作为年级组长,组织学生开展大讨论,究竟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引导他们明白学好文化才能建设国家的道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于漪还把学生小干部组织起来,每周拿出一个下午学习《共产党宣言》《实践论》等理论著作,营造崇尚学习的风气。

在教学中,于漪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人格平等,鼓励他们质疑求新。在讲茅盾《白杨礼赞》时,一名女同学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白杨树不如楠木好,并用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佐证说白杨树叶子硬得像金属,枝条也不美,只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才给人一点美感。

于漪肯定这名同学课外阅读广泛、能够用具体的材料印证个人观点,同时告诉她,“茅盾这篇散文是象征性的手法,客观的景是因主观的情而变化的,你学下去就知道了。”这样既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带给他们新的认知期待。

后来,一名男同学也提出质疑,课文中说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他则认为“严肃”与“温和”两个反义词不能放在一起用,茅盾用词有“矛盾”。于漪随即援引《论语·述而》中的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由此表明,有些表述用在一个人身上似乎是矛盾的,但部分情况下又可以成为统一体。

社会上有一些超前学习的培训机构,于漪认为那赚的是家长的钱,害的是孩子的青春,不能出于跟风而盲目送孩子去培训。她说,对于小孩子来说,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包括专心、对事物保持好奇等,会影响一辈子。对于自己的下一代,她就主张孙女不补课。暑假见面时,看到笔者带在身边的四岁儿子,于漪鼓励说:“这个孩子要野养。”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更愿意和学生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尊重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实现精神的成长。”于漪说。

weinxin
我的微信
中国传真公众号
请扫码关注
 
中国传真新闻中心
  • 本文由 中国传真新闻中心 发表于 2019-09-2317:32: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news.cdna.hk/renwu/2019/09/23/archives/1559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