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真新闻社讯:7月17日,由江门市侨联指导,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台山市华侨历史文化协会、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主办的“江门市侨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在蓬江区杜阮镇“江门民革党员之家”隆重举行。五邑侨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抗日英烈亲属、黄埔军校抗战军人后代、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代表、台湾同胞代表、大学生代表等50多人济济一堂,一起缅怀昔日侨界赤子毁家纾难、支持抗战、同仇敌忾、保卫家国的难忘记忆。

江门市侨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座谈会大合影
座谈会上,新会籍黄埔军人、抗日烈士李卓峰外甥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侨联副主席伍珠明,新会籍抗日爱国华侨郑潮炯侄孙郑维雄,黄埔军人后代、台湾同胞代表朱国光等在发言中回顾了昔日华侨家庭子弟目睹日寇入侵山河破碎,于是拍案而起投笔从戎,舍小家顾大家,为祖国抗战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家族记忆和抗战往事。伍珠明女士现场展示李卓峰烈士重返前线前夕写给胞妹的题词,回忆烈士踏出家门上前线的感人情景不禁声音哽咽;郑维雄现场展示关于家族珍藏的郑潮炯先生的照片和抗战文献,“卖子救国”舍己救群生的铮铮铁汉形象再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江门市侨联副主席余泽权、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谭金花在致辞中均高度赞扬抗战时期许多华侨青年放弃海外安稳的生活,毅然踏上归国的征程。他们有的加入空军,驾驶战机与敌人殊死搏斗;有的投身医疗队,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还有的深入敌后,传递情报,为抗战胜利贡献智慧与勇气。他们的名字或许未被历史一一记载,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里。华侨的爱国情怀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英勇,更体现在经济上的鼎力支持。他们节衣缩食,将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汇回祖国,支援抗战物资的采购。据统计,抗战期间,华侨捐款捐物总额高达数十亿元,成为抗战经济的重要支柱。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爱国不分地域,华侨与祖国始终血脉相连。座谈会活动主办方呼吁: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华侨抗战的壮举依然令人动容。他们的爱国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赤诚,让华侨的爱国情怀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之中。
原全国政协常委、原广东省侨联副主席、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会长李崴在致辞中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今天我们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座谈会,不是要记住仇恨和如何报仇,而是希望大家思考人类为什么会发生战争?怎样才能避免或者永远制止战争?大部分的人都是平民百姓,面对当前纷乱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做?”李崴从外祖父李济深将军的抗战时期的文章中得到启示:治国理政首要目标是建设强大的祖国,国家要强大首要是关注民生,关注民生疾苦,研究和解决民生问题,这才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要关注、学习和研究的首要问题。
为征集江门市侨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座谈会有关史料,今年4月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还向海内外侨界发出抗战纪念征文活动启示,海内外反响热烈纷纷响应来稿踊跃令人惊喜,经过专家认真评审,其中伍珠明、董小荣、麦博恒、陈锦堂、曾武智、练清、王海、方翠琼、冯明放等17位作者的作品被评为优秀论文,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江门市侨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并向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图为新会籍抗日爱国华侨郑潮炯家族珍藏的抗战文献

江门市侨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座谈会现场

图为活动主办方向荣获优秀论文奖的作者颁发获奖证书

图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侨联副主席伍珠明介绍抗日烈士李卓峰的抗战事迹

黄埔军人后代、台湾同胞朱国光先生介绍其父亲抗战事迹

图为台湾、北京、香港、广州、江门等侨界抗战先辈后代欢聚一堂
据地方文献记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五邑籍华侨积极行动,成立抗日团体,开展募捐活动。仅抗战初期,五邑籍华侨在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地成立的抗日团体达90多个。1937年8月,美国“中华会馆”等华侨社团发起成立“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同年10月,开平籍侨领司徒美堂组织纽约54个华侨社团联合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局”。随后,世界各地华侨抗日团体纷纷成立,其中许多团体成员以五邑籍华侨为主。这些团体通过宣传抗日、组织募捐、购买抗日债券等方式,号召广大华侨为祖国抗战贡献力量。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成立一个月便募集100余万元(国币),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局半年内筹款100余万美元。五邑籍华侨还捐献了大量物资,包括100多辆汽车和50多架飞机,为祖国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张东梅/摄影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