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为桥传声世界——“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

LinYing 新闻中心评论21,9641字数 2992阅读9分58秒阅读模式

7月12-13日,“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召开。这是一场精英的盛会,是知识海洋、真才实学,群英展翅、群英荟萃的盛宴。

与会学术大咖的稳健渊博的演讲、精准犀利的分析、扎实的论证、拳拳忧国之心,深深震撼现场嘉宾。专家们分享了我国在当今世界大环境下的外交思维、策略、战略部署和战略目标,展述了专家们精典勤实高深广博的学问和为国分忧、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刘俊博导老师的 “多领域的协作、兼容”;梁晓波博导老师的 “高调出场不管结果,威慑反噬反击失准的分析”;黄玉龙院长的 “柔性传播以准确传神的翻译讲好中国故事”“以师夷之技治夷” 之经典;北大陈汝东教授的 “立足亚洲放眼世界做我们中国自己的修辞学” 的高瞻远瞩;国家 “万人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杨明星教授的以 “构 — 译 — 传 — 行” 四维模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共同塑造中国国际话语权,彰显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知行合一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公信力话语权;徐明华教授的 “中国政治术语的国际传播正从‘防御性调适’转向主体性协商” 的战略升级;北航姜峰教授的向世界传播 “学术中的中国”;吴瑛教授的为加强国际传播、促进多元文明交流的 “建桥” 或 “筑墙” 角色分析论;毛浩然院长的 “从尖锐到修辞破壁” 的智慧观等,给在场的每一位带来欢欣鼓舞和寓意深远的启迪。话语为桥传声世界——“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图片1

回顾中国近代史,“闭关锁国闭关自守岂能偏安一隅” 从乾隆到道光时代,从火烧圆明园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付出百余年的屈辱、血淋淋极惨痛的代价,才深刻明白:一个国家的声音能否被世界听见、听懂、认同,不仅关乎民族尊严,更决定着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如今,当全球传播格局深度重塑,国家话语权竞争白热化,这场汇聚 20 余所高校、130 余位专家学者的盛会,恰如一把利刃,剖开了国际传播的迷雾,也为中国话语的全球传播指明了航向。

分论坛里的思想激荡:跨学科的 “话语拼图”

走出主会场的热烈,六个平行分论坛更像一场场精密的 “思想手术”。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媒体话语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语料库语言学与人工智能语言技术” 等会场,在不同学科的交汇点上闪耀思想光辉。

在 “语料库语言学与人工智能语言技术” 分论坛,一位年轻学者展示 “外交话语情感倾向分析系统” 。屏幕上,通过大数据挖掘的中美外交声明语料中,“合作”“共赢” 等词汇的频次变化与国际局势波动形成精准呼应。令人想起王华树教授关于 “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语言生产边界” 的论述 —— 当 AI 能实时监测西方外交论辩中的谬误表达,当机器翻译能精准捕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 “共同体” 的文化深意,技术已不再是工具,而是国际传播的 “神经中枢”。王华树教授提出的 “自主可控、安全可信” 翻译生态系统,在此刻有了更具象的注解:技术的自主,才能守住话语的主权。话语为桥传声世界——“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图片2

“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 分论坛里,一场关于 “‘龙’的译法之争” 引发热议。有学者坚持 “dragon” 的对应译法会引发西方误解,主张采用 “loong” 的本土化译法;也有学者认为应保留 “dragon”,但通过语境构建赋予其 “吉祥、守护” 的新内涵。这恰是黄玉龙院长 “准确传神翻译” 理念的鲜活实践 —— 翻译从来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文化基因的转译。正如他所言,“要让翻译成为桥梁,而非屏障”,柔性传播的精髓,正在于这种对文化差异的精准拿捏。话语为桥传声世界——“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图片3

最令人动容的是 “国际话语策略与语言治理” 分论坛的讨论。一位研究非洲国别传播的学者,分享了在肯尼亚推广汉语教材时的调整:将 “愚公移山” 的故事替换为当地 “蚂蚁搬象” 的寓言,用本土化叙事传递 “坚持不懈” 的共通价值。这正印证了杨明星教授 “语义本土化” 的智慧 —— 当中国理念能穿上当地文化的 “外衣”,传播才能真正 “入脑入心”。话语为桥传声世界——“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图片4

郭月琴副院长在分论坛总结时说:“这些观点看似零散,实则是中国话语体系的一块块拼图。” 深以为然,语言学提供了话语的 “语法规则”,新闻传播学搭建了传播的 “渠道网络”,政治学则锚定了话语的 “价值坐标”,唯有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中国叙事。话语为桥传声世界——“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图片5

优秀论文里的 “问题意识”:从纸页到实践的跨越

大会评选出的 14 篇优秀论文,更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国际传播的现实难题与破局思路。翻阅获奖论文集,一篇关于 “TikTok 上的中国乡村叙事” 的研究尤为亮眼。研究者发现,那些没有刻意 “宣传”,只是记录农民播种、收割、节庆的短视频,海外点赞量远超精心制作的 “成就宣传片”。这与刘俊教授 “青春视角与现实逻辑融合” 的观点不谋而合 —— 当传播放下 “说教” 的姿态,用真实的生活肌理触动人心,“立体化、场景化” 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另一篇关于 “孔子学院跨文化冲突管理” 的论文,记录了某孔子学院在应对 “意识形态渗透” 质疑时的策略:邀请当地校长、家长参与 “书法体验课”,在笔墨挥洒间解释 “和而不同” 的中国智慧。这种 “润物无声” 的传播,恰是毛浩然院长 “修辞破壁” 的实践 —— 用文化体验消解偏见,比千言万语的辩解更有力量。

这些论文的共同特质,在于它们都紧扣 “真问题”:如何让 “一带一路” 的叙事走出 “债务陷阱” 的误区?如何用 Z 世代听得懂的语言讲好 “中国式现代化”?正如评审专家所言,“好的研究,要让国家战略落地时少走一步弯路”。这种 “为国分忧” 的问题意识,让学术不再是象牙塔的空谈。话语为桥传声世界——“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图片6

传承与革新:学会换届里的 “话语接力”

大会间隙,全球修辞学会加入国际现代语言文学联盟(FILLM)十周年庆典的展墙上,一组对比照片引人深思:十年前,中国学者在国际修辞学界的发言还需依赖翻译;如今,毛浩然会长用流利的英语阐述 “修辞破壁” 理论,台下各国学者频频点头。世界汉语修辞学会的换届选举更像是一场 “话语接力”—— 新晋理事中,既有深耕传统修辞学的资深学者,也有专注人工智能语言技术的青年才俊。这种传承,恰如徐明华教授 “术语三重过滤模型” 中 “文本协商 — 媒体协商 — 社会文化协商” 的递进,既守住了中国话语的根,又长出了适应时代的新枝。

福州译国译民集团林世宋董事长的发言,让嘉宾对 “社会力量” 有了新认知。他展示的 “多语种语料库共建计划” 已收录 120 种语言的外交话语素材,服务于 30 多个国家的孔子学院。这印证了会议的共识:国际传播不是学界的 “独角戏”,而是政府、学界、企业的 “合唱”。当语言服务机构从 “技术支撑者” 变为 “文化策动者”,中国话语的传播才能形成 “众人拾柴” 的合力。话语为桥传声世界——“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图片7

闭幕钟声里的使命:从 “传声” 到 “共生”

闭幕式上,毛浩然会长的话掷地有声:“大国外交的话语,要能解世界之困。” 他提出的国际传播七大问题 ——“为什么传、谁来传、传什么、怎么传、向哪传、在什么平台传、效能如何评估”,实则是一份行动纲领。他表示 “要以核心竞争力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彰显了这场盛会的终极意义:中国的国际传播,早已超越了 “让世界听到” 的阶段,进入了 “为世界解决” 的新维度。话语为桥传声世界——“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图片8

梁晓波教授关于中美话语的分析在此刻格外清晰:当美国的 “霸权叙事” 导致 “真相失真、真情失色”,中国的 “阳谋共治” 叙事恰是解药。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中国话语的力量,正在于它回应了人类共同的焦虑 —— 气候变化、贫富差距、地区冲突,这些 “可持续发展赤字”,恰恰是中国话语的 “共鸣点”。回望近代史的屈辱,再看本届年会,令人感悟良多: “国际传播”不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文明的共生。而这场盛会播下的种子,终将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长出理解与认同的森林。(邹冬梅)

weinxin
我的微信
中国传真公众号
请扫码关注
 
LinYing
  • 本文由 LinYing 发表于 2025-07-1810:04: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news.cdna.hk/news/2025/07/18/archives/17288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