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继续挥洒着千般激情,淋漓着陇上书香梦。身处于翰墨通渭,陇中黄土高原,丝绸之路上一座以书画闻名全国的县城,笔者来到了墨香悬浮的常家河镇,字画镶嵌的山楂苑,壹号大楼悬挂的一条横幅,撞亮了眼眸,“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山楂小镇书画交流馆”,那样遥远而清晰,那样幽雅而美丽。风中飘来墨香的气息,不经意间,便会如人间四月天一样,轻轻的在心间流淌。
千百年来,黄土高原连绵不断的丘陵沟壑不仅孕育了通渭人“耕读、坚韧、进取”的精神品格,也铸就了一张张烫金的名片——“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诗词之乡”,还成就了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书画信息发布平台、书画采风基地和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文房四宝交易基地。这里的人们崇尚耕读,钟情书画,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
走进山楂小镇书画交流馆,洋洋洒洒,氤氲墨香,无疑是“通渭现象”的一朵奇葩。当地人说,这里每年至少要接待五六批来自全国各地采风团,他们都会在这里进行书画交流。这次全国杂文联席会组织全国各地作家陇中行采风,队伍里不乏有书画名家,大家笑语欢畅,纷纷在这里奋笔疾书,顿时腕间飘荡袅袅墨香,一幅幅字画飘出如莲的芬芳,凝聚着款款的深情,化作淡淡的情谊,去镌刻一个弥久醇香的书画梦。
伫立在光阴的回廊里,笔者浏览着通渭县委、县政府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的成果,心仿佛随着一年一度的书画艺术节飞翔。当地人自豪地说,这几年通渭先后建成悦心国际书画村、书画文玩城、天象文化综合体、翰墨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书画文化项目,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入驻商家近三百户。这几年通渭先后建成12个书画培训基地,注重农民书画创作培训,开展“墨香校园”建设,初步形成了集创作、交流、装裱、销售为一体的专业书画市场,带动通渭书画的全产业链发展。
据史料记载,从明万历到清末的300多年间,通渭共出进士8人、举人102人、贡生338人、文童秀才数以万计,大多善诗书。这些历史积淀为陇中书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游人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通渭县的诗书文化最为繁盛,乃是定西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书画艺术发展的一个折射。这里的人们热爱书画、追求艺术、崇尚文化;这里的书画人才辈出、作品丰富;这里的书画活动频繁、产业繁荣;这里的书画艺术特色鲜明、内涵丰富。
采风期间,在东道主的安排下,笔者去陇西、临洮博物馆参观,在陇上楹联文化名山岳麓山实地观摩,那些凝固的字,以清新的风格,那些灵动的画,以高雅的格调,犹如渭河灵泉一般流进我们的心田,拨动心灵的琴弦,足以让人诗意地栖居。在罗锦堂学术陈列馆参观,馆内的诗词书画无不在传递心灵的温暖、人间真情;原来青春的梦想和宝贵的生命,都可化作最美的诗行。在活起来的文物中徜徉,我们见证了定西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感受着定西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定西市书画艺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前景的明证,也是定西给人世间最美的礼物。
这最美的礼物,笔者在中国兆砚博物馆略见一斑,馆内收藏着大量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砚台,不由得让人感怀于行。自古以来,砚台不仅用于研磨墨汁,还因其独特的材质、工艺和造型而成为一种艺术品。书法家们在使用砚台的过程中,不仅享受到了书写的乐趣,还常常通过砚台来寄托情感、表达意境。在时间轴上,笔者看到了砚台与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它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名砚与书法名家作品配对展示,宛若晶莹剔透的钻石,给人一种光彩焕发的炫幻。砚台与书法伴生,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文化联系和艺术纽带。我想,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无论是收藏与展示,还是研究与交流,无论是教育与推广,还是传承与创新,都将为砚台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这礼物乃是真正的文化之美,可谓是华夏流源、盛世荣光。这礼物乃是填补精神的食粮,让人真正享受到文化之美的深厚底蕴。这礼物乃是定西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结晶,能够在人的灵魂最深处,绽放出人性真善美的花朵。(福建省仙游县委报道组 郑志忠)
评论